恩。。还是有一些疑问。
规则中说镜像不触发,但是直接看会触发,自然让人推理到这样的结论:“眼睛直接看到真身有效,看到通过光线的反射(和折射)或者魔法产生的影像无效”
从现实的物理学来讲,虽然透过镜面和水面看到的影像感觉上一个真一个假,其实都是虚像。也就是看到的物体不在真实的位置上。
我认为解释规则应该尽量从规则的字面意思出发,适当类推,并谨慎地基于规则编写者的意图判定。
这样可以避免规则描写太长,也方便DM操作,也避免复杂度太高(复杂度太高,需要纠结的细节太多,影响游戏乐趣)。
如果不允许适当类推,全交给DM裁决,其实是逃避问题,因为DM裁决多半还是需要基于规则类推。否则DM随心所欲地裁决,就需要额外记录一大堆DM的规则解释,否则下次万一碰到同类情况不小心就会前后矛盾。既增加了DM的记录负担,又可能损害设定的合理度。
但是过度推广规则,尤其是先挖掘出一个背后的机制,再基于该机制类推解释,未必妥当。
1. 关于法术的内部机制,其实我们并不了解。法术的原理结合科学原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其实是不确定。所以挖掘出的机制可能不合理。
2. 假定机制合理,从机制出发,往往会大大增加复杂度。DnD游戏始终是部分的拟真,并不追求绝对的逼真,因为过度拟真会大大增加游戏的复杂度。
比如,火球术,魔兽里的火球术就是单纯的伤害,和弓箭其实没什么差别。DnD的火球术拟真度高,法术描述里说会点燃可燃物。如果从这个机制出发类推解释,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复杂度:放火球术会不会使没有黑暗视觉的生物在瞬间看到黑暗中的目标?水下释放火球术会不会使水蒸发或沸腾?
但是考虑到规则中对于“避开脸部、看镜像”等的描述,应该还有另外一个象限,就是【看到真脸/看到部分真脸(或者余光看到真脸)/看到假脸】那么,刻意避开脸部看身体属于看到部分真脸(人会下意识的看向对方的脸。神话中那个谁似乎是经过长期的训练才习惯了全程用镜像作战。看的同时又移开视线,大约可以理解为看到了部分脸),镜子属于看到假脸(镜子中是虚像)。
我有一个例子大概可以说明。比如现在给美杜莎套上一个网兜。那么用【看到/没看清/没看到】这个象限来解释似乎不太合适。因为我看清了美杜莎的脸,但并没有看到全部的脸。此时可以用【看到真脸/看到部分真脸(或者余光看到真脸)/看到假脸】这个象限来解释。我看到了部分美杜莎真脸,所以应该是有几率被石化。
同理,从避开脸看身体、通过反光面追踪提炼出部分脸的规则,其实也是对机制的探索。既然原文没有总结出这点,那建议还是从字面出发。引入这条规则就引入了不必要的复杂度:美杜莎化妆的情况呢?因为发型遮盖一部分脸的情况呢?刘海算脸的一部分吗?
挖掘规则背后的原理,不正是对规则编写者意图的理解吗?
从夹击规则,我们可以挖掘出,当一个单位被不同方向的敌人攻击的时候会因为无法兼顾两个相反方向而露出破绽(减少AC)。
同样,既然火球术可以点燃物品,融化金属,应当认为其是魔法产生的真实火焰。那么自然会照亮黑暗,将水蒸发。
而DND许多的法术,例如魔绳术,法师之手,其实也是鼓励玩家挖掘和灵活运用的。
如果没有这些挖掘,固然DM的判定会简单很多,游戏也减少了大部分的乐趣。比如,当我突发奇想用火球术照亮黑暗环境,接着让队友用准备动作给黑暗中的敌人释放闪光尘。如果成功,必然是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操作,同时也符合逻辑和常理。但如果DM只是干巴巴的说“规则没有说明可以照亮环境”而判定无效,那是相当扫兴的。
况且,在水下如常释放火球,点燃了水中的物品?既不符合常理,也给人一种不真实感。
我承认我们理解的机理并不一定正确,但理解规则背后的机理,也就是去理解DND的世界,应当是每个玩家都应该去做的。
我一直坚持,DND的世界,也正是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世界。而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在别的游戏里,我没有钥匙就开不了门,即使用导弹轰炸,门也纹丝不动。在DND里,我可以撬锁、砸门、穿墙、挖地道、传送,甚至给门赋予智慧,说服它让我们进去。
在黑暗中放出一个黑漆漆的火球?这不是我理想中的D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