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问题我依旧不认同,因为对客观的定义本身就是源自主观,所以客观本身就是一种集体主观的看法。就好比我们说一个“人”,大家都能想出一个“人类“的轮廓,这就是客观,但是每个人想象的细节不同(比如胖一点,高一点,瘦一点,矮一点,肤色深,肤色浅……),这些细节就是主观。但是“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通过主观的学习得来的,怎么可能脱离主观来判定客观呢?
说起来,我想到一个蛋疼的题,以下是这道题的简化版:
有两个看起来和摸起来都完全一样的小黑箱,在当前的科技下任何手段都没法打开或者感知到里面的构造。它们有一个输入口和输出口,只要输入相同的数据,它们就会得出相同的结果。那么要如何确定它们里面或者说运转方式是否有不同?
显然,在能力不够的时候,我们只能得出“应该是相同的”或者“无法确定”的结论。而这就是我们所用的“客观”。随着观察能力的逐渐强化,”客观“的内容会渐渐变得更加丰富,但是这依旧是来自于观察者的”主观“。
当然你或许会说那只是观测力的问题,那些东西并没有因为观测力的变化而变化,那我觉得既然跟观测力无关,那就不该叫“客观”而是“本质”了。
你把多人的共識與客觀混淆了。
客觀的描述雖然會隨著視點的變更和觀察能力的擴大有所補充,但並不會和先前的說法相違背。會違背的便是主觀導致。多人的共識並不是客觀,客觀描述卻往往能成為多人的共識。
客觀與否的重點不是觀察力,而是觀察得出的結論。
觀察能力的提升自然會讓現象的描述變得更詳實豐富,但描述的客觀與否卻和這無關,這是描述本身的問題。
比方說坐井觀天的蟾蜍,牠若說「天空是這樣一個大小的圓」是不客觀的,但牠若說「這井上方看到的天空是這樣一個大小的圓」那便是客觀的。明白這差別嗎?
舉先前糞便的例子,A說「糞便不是食物」是不客觀的,但B說「糞便不是人的食物」卻是客觀的。儘管這時AB兩名觀察者擁有相同的觀察能力,也就是都尚未知道其他生物會以糞便為食物,但後者的說法只涉及自己知道的事,並沒有連自己不知道的事也一起通盤論斷。
客觀便是不會去論斷尚未知道的事物,儘管不知道也不會妄下定論。
邏輯運算就像一個電腦程式,只要前提和邏輯過程沒有問題,那麼就不會因為換了一台電腦,就使得分辨的結果發生變動,因為電腦是照邏輯運作,而人恰恰容易在非邏輯下做選擇。
要是邏輯沒有問題,那就要看前提有沒有問題。這也是我試著在找第三條法則的理由。
你舉了對人在生物性狀上的差異。既然是對物種性狀的描述,生物學的範疇就依據生物學的原則判斷是否客觀。我們就從生物角度來看吧!
解剖學上的特徵能歸類到Homo sapiens,並且能和Homo sapiens這一物種生下具繁殖能力的後代。便代表和Homo sapiens屬於同一物種,也就是人類。
只要是Homo sapiens就都有26對染色體(數量不符的話便無法在減數分裂時產生正確的配子,和其他Homo sapiens生下具繁殖能力的後代)
除此之外,膚色、髮色、虹膜顏色,身高、體型、智能……都是會變動的要素。這些確實都是細節。但這些會變動的要素都不能算是對「人」的客觀描述。以這些會變動的細節來描述的話,那確實是主觀。
然而客觀便是即使沒了主觀對象,也能按照邏輯原則推出同樣的結果。
而你說了本質……我不太懂你想表達什麼,客觀和主觀兩者都是對事物本質的描述,也就是對描述本身符合事實與否的評判,當然不是本質,主觀客觀與否也跟觀測能力確實沒有關係。客觀的描述不一定全然解釋完該事物的本質,但並沒有違背該事物本質的部分。
從你的黑箱例子來看,「應該是相同的」只是推測而不是客觀描述,「無法確定」嚴格上也不算客觀,但若改成「尚未確定」或「目前無法確定」則是客觀的。「不知道」在科學探討問題時是非常棒的答案。
商人的范例很有趣。
虽然我觉得那并不是因为商人觉得“行善能好”而捐款,而是“不行善会坏”才捐的(比如最近出什么大事,网民总会揪着明星或者大企业捐款,或者是对死者表示敬意才算满足,如果明星没关注大事而是晒自家孩子的照片就会被部分人纠缠)。
其次,捐款只是一个手段,他真正打算做的只是“通过捐款资助贫民来获得或维持自己的好名声”,也就是说,其实这个范例真正套在句子里应该是
”一个自认善良的人,如果要以‘资助贫民’为理由来为自己赚取名声,那么“不赚取名声‘才是绝对善良”(因为显然不赚取名声同样可以资助平民)
雖然我的例子單純只考慮是普通商人對於是否該捐款自己在心中掙扎,就像一筆對受災戶的匿名捐款。你提到的例子,則是在公眾目光下的為難,那時牽扯到的是有錢人為了自己的聲譽做的策略性利益選擇。
因此你的例子就像你說的,「一個自認善良的人,如果要以『資助貧民』為理由來為自己賺取名聲,那麼『不賺取名聲』才是絕對善良」
但在我的單純例子裡,這個修女的說法好像不適用。因此不夠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