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鉴于之前解释过的原因,在这个层次上讨论问题时,我只能借用已成系统的文艺理论。
Dya心目中的“英雄之旅”,是“前启蒙的”。例如奥德赛、巨人传、唐吉诃德,在那里主人公必然会经历许多事件;然而具体发生了什么、各事件发生的顺序,则是偶然的。奥德修斯先碰波吕斐摩斯还是先碰喀尔刻不怎么要紧;庞大固埃先上皮袍猫岛还是先上葡萄酒岛不怎么要紧;唐吉诃德先战风车还是先战羊群也不怎么要紧——只要发生过就行了,甚至不必非得发生这些事,换别的事也行。万一后世传本的唐吉诃德漏掉了风车一章,则虽会令他减色不少,但不会改变他的人物形象。
它们算不算“英雄之旅”?从字面上看当然是算的,并且是非常有趣、深刻的。然而这些都无法改变它们是“前启蒙的”,至少在这楼里,我不打算深入讨论它们。因为妃子在顶楼提出的这个“英雄之旅”概念,明明白白就是“启蒙的”。
“启蒙的英雄之旅”,其核心就在于性格发展。当18、19世纪的创作者们转而关心这个方面时,像奥德赛、巨人传、唐吉诃德那样仅仅是“必然会发生些什么”就不再令人满足了。从爱弥儿开始,他们必须要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事的先后顺序、以及它们是怎样一步步塑造了一个真实的人。举例来说,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他一生中经历的重要事件就是严格排列的,决不能交换两个事件的顺序,或者删掉某个事件,否则他就不再是他,乃至人物可信度就要严重受损了。一旦发生这种事,那么至少以文学眼光来看,这本小说就毁了;而要是TRPG中发生类似的情况,我不知道该怎样评价。
我之前所re,都是立足于妃子提出的这个“启蒙的英雄之旅”概念;而Dya所秉持的则是那个“前启蒙的”观念。用启蒙的眼光去看前启蒙的观念,就会产生那一大串的为什么。话说回来,我也已经表明过,TRPG中性格发展不是很重要,并且又非常难办。实际跑团时,我是跟Dya一样满足于那些前启蒙的英雄传说的。
嗯,大概是某帖我写太啰嗦了,很多地方没说清楚吧。
我还是那个意思:“性格发展”与否是描写手法,剧情构成的部分而并非(我所看重)的本质。
我所看重的本质,是随着英雄之旅或者变态之旅这样的仪式性故事,揭示玩家人物其所‘未知’的一面;伴随外在的故事剧情推进而发掘出人物内涵本质的一种体验,玩家在体会冒险的过程中,逐步或者偶尔地发掘自身人物,进一步对世界和剧情加深理解和互动。这样的一种行为,是半读者半创作者角度,而非完全是创作者角度。
是的,“发现”这个东西,本身是没有‘信服’与否的。而和一般的创作最大的不同,恰恰在于说,顺序的颠倒是会影响人物的性格的,一名人物是否会成为英雄,会成为怎样的英雄,这是未知的。而这就更接近‘读者’而非‘创作者’,这才具有‘旅’的意义。
如果说,我设计一个人物,已经打定主意他要成为一名暴君,也已经打定主意他是一个中二的神经病,并且在跑团中和DM说好这个人物的所有遭遇以及其结果,那或许是一个表面上按照‘英雄之旅’来进行的故事,但对“
玩家感受”并不构成‘英雄之旅’甚至可以说截然对立的一种游戏体验。
所以妃子的英雄之旅乃至那本书的标题,我只是借用了这个不错的名词,但我实际上说的东西并非一个完整的‘英雄’式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