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後者,但如果有特別研究過語言學你會發現你舉的兩個例子其實是一樣的,所以前後者是一樣的意思。
例如廣東話、閩南話、北京話等所謂『方言』,用的也是漢語,但實際上不懂還是不懂。你會產生『能通』的原因是因為兩者差距還不夠大,所以看到字都能猜出個一二,但實際上兩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以中文來說我認為廣東話跟北京話是很好的例子。用的都是中文,但廣東話用的中文你不懂意思連猜都很難猜。
所以實際上正確的理解是把文字跟語言拆分成兩個獨立個體來看,即便文字使用的是一樣的『符號』也不代表你能理解符號的意思,但彼此之間可能會有少量的相關性。
相關程度的多寡可由DM實際去決定,可能你能直接讀懂,可能要過個智力檢定,或可能用上奧秘、歷史、宗教之類的。
我知道會有人把漢字用表音的方式去拼寫白話,比如說【咩啊】或者【點概咧】之類的。嚴格來說這是錯誤的用法。它違背了漢字的表意原則,也並非創造新詞彙,只是像用文字拼外語那樣的做法而已。就像一些小孩子在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會把hello記成【哈啰】。
考慮到這是美國人做的遊戲規則,不同語言用的文字估計是像拉丁語和希臘語那樣的字母表,僅僅用於記錄發音。不過,如果是在歷史沿襲上存在淵源的文字,有時也能觸類旁通,看懂一鱗半爪。
我不認為語言有錯誤或正確之分,就拿你說的吧?你認為【咩啊】或者【點概咧】這些是錯誤的,那正確是什麼呢?難道正確是廣東話現在沒有文字嗎?如果你把廣東話視為一種方言,那中文就是他的文字,那【咩啊】或者【點概咧】就是正確的,只是方言用法而已,就像閩南語也有對應的中文字一樣。
如果你把廣東話視為一種獨立語言,那他就是借用已成熟的文字表音表意,那更沒有錯誤可言。
又比如各種簡稱、外來語、顏文字等等,這些又是正確還是錯誤呢?我認為看待語言這種東西時不能有正確或錯誤這種想法,只要有一定人數使用,那語言就算一開始是誤用也會變成一種積非成是的正確,拘泥在這種對錯之中對於理解語言是一件很沒必要的限制。
文字說到底終究只是工具,當人們有更多內容、情感、情境需要表達時就會使用文字這種工具,當工具不敷使用時就會改造甚至創造,在這點上文字不存在絕對的錯誤。
即便是說錯最後都可能因為使用(接受)度高而積非成是,例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兩句成語是一樣意思,而且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然而幾年前就產生了『臨淵履薄』這種用法,而且已經被正式收入辭典了。
然而臨淵履薄是什麼意思?靠近一個大峽谷發現自己腳下有點薄?站在字面上的意思這完全是錯誤用法,說好聽點叫簡稱(但把兩個同樣意思的四字成語簡稱成一個一樣意思的四字成語意義何在?),然而因為多數人接受所以最終這也成為正式的成語了。也就是說『現在』來看,你用臨淵履薄已經不再是錯誤的用法了。
又比如標點符號,正式的中文不存在『!!、??、!?』這些符號,然而實際使用時你真這樣打多數人也能理解你的意思,那麼又有什麼錯誤可言呢?